开锁机构及电子锁的制作方法

发布时间:159 阅读次数:159

  电子锁在安全技术防范领域,具有防盗功能,安全性更高,克服了机械锁安全性能差的缺点,在现代办公和家庭住宅区域普遍采用。电子锁是利用内部的一个开锁机构推动一个芯轴,使得芯轴顶出带动方轴转动,从而转动把手实现开门。当电子锁采用钥匙进行开门之后,其内部开锁机构需要复位,使得开门之后开锁机构重新回归到初始位置,下次需要重新用钥匙或者密码、指纹识别等方式实现开锁。同样地,若用指纹识别或者密码的方式进行开锁,开锁机构的锁舌也需要实现自动复位。开锁机构如何实现复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有的电子锁其开锁机构往往容易出现不能完全复位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开锁机构不能很好地完全复位,或者说在常规状态下不能使得开锁机构稳定地保持在初始位置,由于电子锁的开锁机构一般为金属制作的,一些不法分子可以用强磁铁吸住和操作开锁机构,实现开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锁机构及包括所述开锁机构的电子锁,解决现有的电子锁不能完全实现复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锁机构,所述开锁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开锁主体以及压簧。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接合并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一侧具有开口,第二壳体在第一容纳腔的开口位置设有一个阻挡件。开锁主体设置于第一容纳腔中,开锁主体的一侧壁具有一个复位槽,复位槽的一端具有开口并且阻挡件位于复位槽的开口位置。压簧设置于开锁主体的复位槽中,压簧的一端连接阻挡件,压簧的另一端抵住复位槽的内壁。当开锁时,开锁主体受力后伸出第一容纳腔的开口之外,压簧被压缩;复位时,开锁主体在压簧的作用下重新回到第一容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开锁主体包括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电机、第一连动件、锁舌以及拉簧,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接合并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一侧具有开口,第一容纳腔的开口和第二容纳腔的开口位于整个所述开锁机构的同一侧。电机、第一连动件、锁舌均设置于第二容纳腔中,且锁舌位于第二容纳腔的开口位置,第一连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拉簧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动件。开锁时,电机间接驱动拉簧的另一端以使得第一连动件转动,第一连动件推动锁舌伸出第二容纳腔的开口之外;复位时,锁舌在拉簧的作用下重新回到第二容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开锁主体包括第二连动件,第二连动件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均具有连接孔,拉簧的两端分别对应地连接于第一连动件和第二连动件各自的连接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复位槽位于第四壳体的外壁,第四壳体的内壁具有一个转轴,第一连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转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电子锁,所述电子锁包括锁壳、线路主板、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开锁机构、把手以及离合器。所述开锁机构设置于锁壳内并电性连接于线路主板。把手连接于锁壳的一侧并具有方轴。离合器设置于锁壳内,离合器具有芯轴,开锁机构位于离合器的旁侧。当开锁时,开锁机构的开锁主体推动芯轴,芯轴带动方轴转动,以实现开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子锁设有指纹识别模块,线路主板和指纹识别模块电性连接,以通过指纹识别的方式,使得线路主板控制开锁机构实现开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电子锁设有刷卡感应模块,刷卡感应模块和线路主板电性连接,以通过刷卡的方式,使得线路主板控制开锁机构实现开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电子锁设有密码输入模块,密码输入模块和线路主板电性连接,以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使得线路主板控制开锁机构实现开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电子锁包括显示屏,显示屏和线路主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壳体设置阻挡件,并相应地在开锁主体的复位槽中设置压簧,压簧连接阻挡件和复位槽的内壁,使得在开锁时,开锁主体受力伸出第一容纳腔的开口之外,并同时压缩压簧;而复位时,开锁主体能够在压簧的作用下直接重新回到第一容纳腔内。通过压簧的弹性作用实现所述开锁机构的开锁主体复位,这样在开锁之后,开锁主体总是能够回到初始的状态。而且通过压簧的弹性作用可以将开锁主体维持在初始状态,开锁主体即便受到外力也不容易离开初始位置,从而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其它工具开锁。

  图6是展示了上述开锁机构的电机、锁舌、拉簧、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格各自的结构以及相互配合方式。

  以下描述只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其他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方案。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锁,所述电子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开锁,例如钥匙开锁、指纹开锁、密码开锁、刷卡开锁等方式,并且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开锁,在开锁之后能都完全地实现复位,提高安全性能,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其它工具进行开锁的安全隐患。具体地,所述电子锁包括锁壳10、线是所述电子锁的外壳。锁壳10的内部具有空腔,用于容纳所述电子锁的线接合而成,从而在两个锁壳本体11之间形成锁壳10内的空腔。

  线内,线是整个所述电子锁的控制中心,用于控制所述电子锁的电路,实现通过指纹、密码、刷卡等方式开锁。

  开锁机构30设置于锁壳10内并电性连接于线是所述电子锁实现开锁动作的主要部件,开锁机构30包括第一壳体31、第二壳体32、开锁主体33以及压簧34。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接合并形成第一容纳腔301,第一容纳腔301的一侧具有开口301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均为矩形,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同一侧分别具有一个缺口并形成第一容纳腔301的所述开口3011,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两侧均设有耳座,将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各自的耳座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实现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的接合。其中第二壳体32在第一容纳腔301的开口位置3011设有一个阻挡件321,阻挡件321呈矩形片状并竖立于第二壳体32的边沿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均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半球形等。

  开锁主体33大致呈矩形,开锁主体33设置于第一容纳腔301中,开锁主体33的一侧壁具有一个复位槽3301。基于图4所示的方向,以纸面顶部作为开锁主体33的顶部,反之以纸面的底部作为开锁主体33的底部,则复位槽3301位于开锁主体33的底部,也就是说,复位槽3301是形成于开锁主体33底壁上的一个槽。沿着复位槽3301的长度方向上,复位槽3301的一端具有开口3302,复位槽3301的另一端不开口。开口3302位于开锁主体33的边沿位置,使得复位槽3301通过位于开锁主体33边沿位置的开口3302向开锁主体33内部延伸。阻挡件321位于复位槽3301的开口3302位置。

  进一步地,开锁主体33包括第三壳体331、第四壳体332、电机333、第一连动件334、锁舌335以及拉簧336。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壳体331和第四壳体332也均大致呈矩形,第三壳体331和第四壳体332两者接合并形成第二容纳腔3303,第二容纳腔3303的一侧具有开口3304。第一容纳腔301的开口3011和第二容纳腔3303的开口3304均位于整个所述开锁机构30的同一侧。电机333、第一连动件334、锁舌335以及拉簧336均设置于第二容纳腔3303中。其中复位槽3301位于第四壳体332的外壁,第四壳体332的内壁具有一个转轴。

  电机333设置于第二容纳腔3303。电机333和线电性连接并用于控制锁舌335运动。电机333具有输出端。

  所述开锁主体33还包括第二连动件337,第二连动件337连接于电机333的输出端。第二连动件337具有连接孔3371。

  第一连动件33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容纳腔3303。具体而言,第一连动件33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壳体332的转轴,使得第一连动件334可在第二容纳腔3303中绕着第四壳体332的转轴转动。第一连动件334的端部具有连接孔3341。

  锁舌335位于第二容纳腔3303的开口3304位置,使得锁舌335可操作地通过第二容纳腔3303的开口3304伸出第二容纳腔3303之外或者收回至第二容纳腔3303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动件334的一端连接于锁舌335中部的一个预定位置。

  拉簧336的两端分别具有圆形的卡钩,拉簧336的一端通过自身的卡钩连接于第一连动件334的连接孔3341,拉簧336的另一端通过自身的卡钩连接于锁舌335的第二连动件337的连接孔3371。也就是说,拉簧336的两端分别对应地连接于第一连动件334和第二连动件337各自的连接孔3341,3371。

  开锁机构30在使用过程中,当开锁时,由于拉簧33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动件334,电机333间接驱动拉簧336的另一端以使第一连动件334转动。具体来说,电机33通过第二连动件337驱动拉簧336,使得拉簧336拉动第一连动件334转动。第一连动件334推动锁舌335伸出第二容纳腔3303的开口3304之外,此时拉簧336发生形变被拉伸。当复位时,锁舌335在拉簧336的弹力作用下重新回到第二容纳腔3303内,拉簧336复原。

  压簧34设置于开锁主体33的复位槽3301中。压簧34的一端连接阻挡件321,压簧34的另一端抵住复位槽3301的内壁。也就是说,如图3和图4所示,压簧34是沿着复位槽3301的长度方向放置,由于阻挡件321位于复位槽3301的开口3302位置,因此放置于复位槽3301内的压簧34其一端可以连接阻挡件321;而由于复位槽3301的另一端不开口,因此压簧34的另一端可以抵住复位槽3301另一端的内壁。这样相当于压簧34的两端分别作用于第二壳体32的阻挡件321和开锁主体33。当开锁时,开锁主体33受力后通过开口3011伸出第一容纳腔301之外,压簧34被压缩。复位时,开锁主体33在压簧34的弹力作用下重新回到第一容纳腔301内。

  离合器50设置于锁壳10内。离合器50具有芯轴51,开锁机构30位于离合器50的旁侧。当开锁时,例如,通过指纹识别、刷卡感应或者输入密码的方式触发线发送开锁指令,开锁机构30的开锁主体33在线;具体而言,线驱动第二连动件337运动,第二连动件337通过拉簧336拉动第一连动件334,第一连动件334推动锁舌335伸出第二容纳腔3303的开口3304之外,锁舌335推动离合器50的芯轴51运动,使得芯轴51被推动顶出后再带动把手40的方轴转动,以实现开门。所述电子锁被打开之后,间隔一段时间之后,锁舌335在拉簧336的弹力作用下重新回到第二容纳腔3303内,也就是说,拉簧336通过拉动第一连动件334将锁舌335重新拉回至第二容纳腔3303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锁还包括指纹识别模块60,线电性连接,以通过指纹识别的方式使得线实现开锁。

  所述电子锁还包括刷卡感应模块70,刷卡感应模块70和线电性连接,以通过刷卡的方式使得线实现开锁。

  所述电子锁还包括密码输入模块(图中未示出),密码输入模块和线电性连接,以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使得线实现开锁。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指纹识别模块60、刷卡感应模块70以及密码输入模块,并且指纹识别模块60、刷卡感应模块70以及密码输入模块均与线电性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电子锁可以通过指纹识别、刷卡感应以及输入密码三者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打开所述电子锁。并且这三种开锁方式,均是由线实现自动开锁。

  而当用户使用钥匙开锁时,通过钥匙的插入将整个开锁主体33顶出第一容纳腔301之外,压簧34被压缩。之后通过压簧34的作用使得开锁主体33重新缩回到第一容纳腔301内,实现复位。这样在开锁之后,开锁主体33总是能够回到初始的状态。而且通过压簧34的弹性作用可以将开锁主体33维持在初始状态,开锁主体33即便受到外力也不容易离开初始位置,从而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其它工具开锁。例如可以避免不法分子在锁壳10外表面利用强磁铁吸附和操作开锁主体33移出第一空腔301之外而实现开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描述以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