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花7000多元“抽卡” 律师:超出小学生消费能力行为应认定无效

发布时间:58 阅读次数:58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湖北武汉一学生家长发现孩子先后花了7000多元用于“抽卡”,引发网友热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商家处了解到,目前很多孩子会来购买抽卡包进行抽卡,购买时卡包上会提示获得各类等级卡牌的数目,但不会提示具体会获得哪些卡牌,只有购买后开包才能获得最后的结果。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因为学生瞒着家长花钱抽卡引发的纠纷多有发生。律师表示,小学生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大额的超出小学生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如未经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则该消费行为无效。如出现此类纠纷,家长可与商家协商、向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投诉维权,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商家退款。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湖北武汉一名小学生的妈妈近日遇到了烦恼,孩子先后花了7000多元用于“抽卡”。报道显示,该小学生痴迷于购买“卡包”,这些卡包里有数张卡片,往往只有其中一两张卡是孩子真正想要的,而那些不需要的卡片则被直接丢弃了。类似于抽奖的模式让该小学生不能自拔。报道中,一名玩具店主坦言,此类抽卡的卡包“害小孩”,甚至有小孩偷家长的钱来购买抽卡。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一名商家处了解到,此类抽卡包括“奥特曼”等多个主题,卡包分成不同的等级,一包的价格从几块钱到上百元不等。“比如奥特曼卡包,就有数量众多的普通等级的卡,而珍稀级别和非常珍稀级别的卡,一个包里往往只有一两张。”

  商家提供的卡包外貌照片显示,在一卡包背后标有卡包内包含了8张普通级别的卡片和一张珍稀以上级别的卡片,但无法确认里面所包含的具体卡牌都有哪些,只有打开卡包才能知道结果。商家称,每天都有不少孩子来购买这类卡包,有的孩子一次会花数百元来抽卡,还有家长会为孩子购买这些卡包,但一次购买的数量不会很多。商家表示,如果有孩子一次购买过多的卡包,他会询问孩子是否获得了家长的同意,“因为见不到家长,如果孩子确认没问题,我们就会卖给他们。”

  商家表示,卡包生产商有时还会推出限量、限时的卡包,包含一些“绝版卡片”,这类卡包的价格会比普通卡包贵上不少,但仍然会有一些学生来购买。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因学生瞒着家长花钱抽卡导致的纠纷多有发生。据媒体报道,去年1月份,成都市民赵女士9岁的儿子就曾偷偷拿家里3500元到学校附近买“盲盒抽抽卡”。

  赵女士向媒体表示,其儿子对那些印着漫画人物的卡片很着迷。“那时我以为他单纯喜欢印在上面的人物,并不知道卡片是通过抽得的。”她表示,为了让儿子不要太沉迷,自己曾让朋友和家里的阿姨跟杂货铺老板打招呼不要卖卡给儿子。

  赵女士表示,杂货铺老板曾对儿子说这些卡是正版授权,集卡可以换徽章,集齐了全部的徽章可以换电影票,孩子对此深信不疑,最终在一天之内将家里的3500元全部用于抽卡。赵女士对此很生气。她找到杂货铺老板,两人就此事发生争执,惊动了警方。她说,老板表示退1000元给她,同时卡片要全部收回。赵女士对此不同意,她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此类抽卡能不能卖给孩子才是重点。

  另有媒体报道称,此前深圳市民张女士曾发现,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沉迷抽卡,甚至偷拿父母的钱去买卡,先后大约花了3、4000元用于抽卡。儿子偷钱买卡的事情被家长发现后,连连表示自己错了,称要悔改。

  如果发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去“抽卡”,家长该通过何种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呢?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韩骁表示,小学生属于上述规定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自行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小额消费行为有效,但对大额的超出小学生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如未经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则该消费行为无效。

  韩骁称,目前对于小额消费的数额大小判定没有统一标准,需参照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等因素,同时参考地区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判断。如消费金额明显超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消费能力,与其年龄、智力水平不符,则家长作为监护人有权拒绝追认,要求商家进行退款。不过韩骁提醒,如果部分小学生瞒着父母使用家长的支付宝、微信等在线购买抽卡包,家长如要维权,需举证证明该行为并非家长本人行为,家长对此并不知情。

  韩骁认为,如出现类似纠纷,家长首先可与商家协商退款,协商不成的,家长可向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进行投诉维权,同时,家长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商家退款。